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常识 > 战国(战国时代的兴衰与文化传承)

战国(战国时代的兴衰与文化传承)

来源:义航常识网

战国时代的兴衰与文化传承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约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200余年。这段时期,中国出现了七雄分立的局面,即战国之乱。战国时代是一个千疮百孔,但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代,各个诸侯国相互争霸,频繁发生战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之间的战争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诸侯们为了争夺地盘、资源和统一王权,展开了长期的厮杀。

而在战乱中,中国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繁荣和传承。诸侯争霸的同时,文人墨客们也在各个国家中得到了一定的待遇,他们的文化交流与创作也无形中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名篇名著如《战国策》、《吕氏春秋》等文化经典都诞生于这个时期。

战国时代的思想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锋相对应。儒家的思想强调礼乐之道,主张君主的贤能才德;墨家则提倡兼爱非攻,主张以德治国;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法家则主张法治。这些思想的争锋使得中国哲学开始多元化的发展。

总的来说,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与文化的时代。战乱的背后,虽然是人民的苦难和血雨腥风,但也在各个方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战国七雄:国家纷争的时代

 

战国时期,孟子思想成为世家与贵族追捧的对象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思想家们在这个时期肆意纵横,秦国、齐国、楚国等七雄争霸不断。在思想方面,诸子百家中的 “ 儒 ” 当相对叱咤风云 ,其中,一个被誉为“ 东方苏格拉底 ” 的思想家孟子 ,成为世家与贵族追捧的对象,因其关于人性的总论——“命性论”深入人心。

一个人成为好人还是坏人,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在性格。这就是孟子的“命性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虽然有因环境、教育、生活经历等多方面原因而改变其人性的可能,但是通过恰当的学习和教育,一个人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内在优势,变得更加“好”。因此,孟子“命性论”被世家与一些贵族充分运用在主仆教育、治国理民等方面,旨在通过教育和管治,将人们培养成品格高尚,精神丰富的人才。

一张能够代表这个时期的图片,来源于https://source.unsplash.com/460x305/?war,如下:

信息搜索
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