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们的身份证已经成为了我们随身携带的最重要的证件之一。但是,在古代,身份证是什么样子的呢?或许我们平常会听到一些古代官员用印章来代表自己的身份,但实际上,古代的身份证比这要复杂的多。
在我国古代,最开始的身份证便是黄帝册和颜氏符。黄帝册是我国古代最早流传下来的身份证,颜氏符则出现在唐代。据史料记载,颜氏符是唐明皇时期,颜色之家制订的身份标识规定,由官府陆续颁给有关部门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审核权力。
如今,颜氏符已经成为了我们博物馆中珍贵的文物之一。而且,颜氏符的发放及使用,也象征着唐代官员制度中对人才的重视和规范化管理成效的一种延续。
古代身份证来自于我们的历史,并且在历史的巨轮之下,不断地发展着,演变成现在的身份证。了解身份证的发展历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文化的发展变迁,更可以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启示。
古代身份证:历史上的身份识别考核方式
随着现代身份证的普及,我们对于身份验证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古代,身份识别也同样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可行的身份识别考核方式,很容易出现一些难以预测的情况,比如不法分子冒充官员骗取民财。
在古代的中国,曾经出现过一些身份识别考核方式,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就是称重鉴黄。这种鉴定方法主要用于判定一个人是否为官员。与现代的身份证类似,它也是一种身份识别的方式。
当时的政府以黄金为计量单位,称出官员应该有的应有的体重,然后会请这个官员上秤。担任秤房的官员将会测算该官员的身高和体重,然后与黄金的标准值来对比。如果官员体重不足,会按照不足比例削减俸禄。如果官员体重超标,会按照超重比例增发戒指或其他奖励。
当然,这种方法有它的缺点。因为黄金的密度不同,有时候会出现出现实测体重与标准体重的误差。此外,秤房的官员往往要记录许多官员的身高和体重,导致假冒他人也有机会获得高官低俸。
尽管取而代之的现代身份证方式并非完美,但确实大大提高了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无论是古代称重鉴黄,还是现代身份证,总之,它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