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常用语,形容遥远的地方能够共同欣赏到同一轮皎洁的月亮。此词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我国文化中最为经典的月亮赞美之语之一。
古时,人们没有如今航空、高铁之便,旅途的辛劳和耽误也会导致错过怡人的风景。然而,月亮却能透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照耀着整个地球,让慕远之心的人们相通相扶。这一震撼人心的美景,不仅体现了人对月亮的喜爱与敬仰,更反映了追求美好心灵的人们追寻观赏、分享、交流心得的共同价值。
如今,“千里共婵娟”已经不仅是诗词中的美景,更是文化中人们交流思想、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精神象征。各地的青年学生、文艺工作者便以“千里共婵娟”为主题,通过诗歌、音乐、书画等形式表达对美的景仰之情,展现文化自信和文化底蕴。